1992年,高考失利的陶亮之带着对未来的迷茫,从霍邱老家来到合肥,加入了离子束水稻育种团队。彼时,他从未干过农活,却怀揣一腔热血,开启了属于他的“候鸟”式科研人生。30多年后,陶亮之已成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农业技术员(二级技师),他用勤勉和智慧书写了一段扎根田间、服务国家粮食安全的传奇故事。
1992年,陶亮之在安徽省农科院开启了离子束辐射技术在水稻基因挖掘与应用的研究。从零基础开始,他通过实践不间断地积累经验,逐渐成长为团队的核心成员。2004年,他随团队转战合肥科学岛,依托物质科学、智能技术和绿色农业的交叉学科优势,探索出了离子束诱变技术的独特路径。
陶亮之回忆,22岁时,他开始跟随水稻育种专家吴跃进研究员开展优良水稻品种选育工作,一干就是30多年。在水稻育种团队,陶亮之主要负责水稻的田间管理工作,组织并且开展水稻观测记录等方方面面的农事活动。30多年来,陶亮之与团队筛选了40余万份水稻材料,建立了3000多份离子束诱变突变体库,克隆了30多个功能新基因,为水稻遗传改良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了宝贵资源。其中,两个基因实现了育种突破。
“第一种是IBC脆秆基因。”陶亮之说,团队挖掘出这一关键基因,培育出国内首个“谷草兼用”水稻品种“科辐粳7号”。“这种水稻的秸秆不仅易于动物咀嚼和消化,明显提高了饲料利用率,还可快速腐解还田,增加土壤肥力。”该成果解决了粮食生产与秸秆资源利用的矛盾,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方案。
还有一种是GLR1抗草铵膦基因。“草铵膦是一种广谱触杀型除草剂,但对作物也有毒害作用。”陶亮之和团队成功选育出抗草铵膦水稻新品种,攻克了关键技术难题。该品种不仅明显提高了除草效率,还减少了农药使用次数和用量,有效推动水稻绿色轻简栽培的发展。
11月下旬,合肥科学岛上初冬的气息悄然而至。此时,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水稻育种团队的农业技术员陶亮之正在忙着整理种子,准备前往海南南繁基地开展田间品种试验。
陶亮之说,“水稻的季节性非常强,课题组每年有上万份水稻种子需要播种,不同水稻的生育期差别很大,有的早熟,有的晚熟,必须及时安排播种,才能开展下一步品种筛选试验。”
陶亮之的工作离不开田间。他从4月到11月辗转于安徽和东北两地,在稻田中筛选新材料。每到冬季,他就像候鸟一样迁徙至海南,利用当地温暖的天气特征情况继续选育工作,经常春节都要在海南试验田度过。这种季节性跨区域的科研模式,让他实现了一年两季的水稻种植与筛选,快速缩短了育种周期。
头顶草帽,臂戴套袖,脚穿长靴,皮肤黝黑的陶亮之进入水稻田,整地、育秧、选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都非常忙碌。他经常要带领几十人同时开展田间工作,拉线、划小区、插秧……各项任务分工明确、有条不紊。由于分工合理、安排周全,跟着陶亮之干农活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没有人因为干多干少起怨言。
在海南的育种基地,他不仅埋头科研,还热心与当地农户和农业技术员交流经验,帮他们提升科学种田水平。多年积累下的友谊让他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亮哥”。“被这么多人叫‘亮哥’,我觉得是对我工作的一种认可,也让我倍感温暖。”陶亮之说。
3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陶亮之始终牢记科研使命。他说,“国家现在对种子安全的重视前所未有,‘端中国碗,吃中国饭’的目标让我觉得我们的工作特别有意义。”正是这种强烈的使命感,让他在田间地头挥洒的汗水从未间断。
团队培育出国内首个审定的脆秆水稻品种“科辐粳7号”,不仅产量高,而且“秸秆变脆、脆而不倒”,既有助于秸秆还田,又可当作羊、牛等青贮饲料,已推广应用100万亩以上。利用耐储藏种质培育出“中优1671”等耐储藏水稻新品种5个,种子寿命(半衰期)从2年延长到4年,从品种源头延缓了种子和粮食的衰老变质。目前已推广应用571万亩,产生社会经济效益5.71亿元。
如今的陶亮之依然保持着对科研的激情。他坚信,科学技术是解决粮食问题的关键。“我们会继续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不怕吃苦,不说空话,多干实事,争取选育出更多更好的品种。” 作为一位育种技术员,陶亮之用平凡的双手为中国粮食生产贡献了不平凡的力量。他表示,未来将继续和团队一起,通过离子束诱变技术筛选更多水稻优良突变体,挖掘功能基因,为水稻高产优质育种提供更多解决方案。
当地农民抢抓晴好天气忙收水稻,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等候在田头稻农满怀丰收的喜悦,接收、运输到手的稻谷,确保秋粮颗粒归仓,确保水稻高效生产
怀宁县金拱镇扎实开展单季水稻田化学除草工作,力争通过精准防控田间杂草,遏制杂草蔓延上升势头,保护粮食生产安全。
7月3日,南谯区农技人员在黄泥岗镇唐庄村高标准水稻精耕细作示范点,现场指导当地粮农水稻病虫害防控、田间管理和无人机飞防技术。
晴日分次排水,保留适当水层;阴雨天,可将水一次性排干……”6月27日,蔡家桥镇农业发展服务中心组织农技专家到田间地头,了解水稻受灾情况,指导群众清理水沟、排除积水、除涝保苗
近期,怀宁县江镇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种植户开展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
四川芦山县发生4.7级地震 当地:已派消防员到震中,暂未接到人员受伤或死亡报告